当前位置: >Home >资讯中心 >媒体声音
用好实景三维,让古建筑保护“靠前一步”
发布时间:2025-01-10     来源:i自然APP     作者:高慧丽      浏览:148次

2024年12月,经过长达5年的修复,巴黎圣母院以全新的面貌重新矗立在塞纳河畔,一时间全球瞩目。随着深入了解,这一壮举背后的“功臣”——实景三维技术也浮出水面。早在2015年,有学者通过激光扫描仪测量出10亿多个数据点,为巴黎圣母院建立三维模型,创建了偏差只有约五毫米的建筑数字档案。正是基于这份数字档案,巴黎圣母院的原貌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永久保存,大火后的修复也有了科学依据。

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但受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坏甚至毁灭。而实景三维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建模,凭借先进的纹理映射算法、出色的彩色获取能力等,实现古建筑的数字化展示、复原。近年来,我国多地开启了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工作,像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绍兴古城规划修缮、苏州姑苏区古城保护等工作中,实景三维技术都得到了很好应用。

然而,我国古建筑数量庞大、类型繁多,保存环境与面临问题千差万别。2016年9月,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三座古廊桥被洪水冲毁;2022年8月,始建于北宋年间的中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被火灾焚毁;2024年5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在修缮期间失火,建筑本体受损严重……这些事件无不警示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要加快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让保护工作不断“靠前一步”。

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发挥实景三维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将古建筑“病害”消除在萌芽,也可以更好监测各类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比如,利用扫描生成的点云模型,可以精确记录古建筑表面的破损、裂缝和空鼓等细节信息;通过定期扫描与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病害问题;通过对不同时期扫描数据的比对分析,还可以了解古建筑病害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这种基于数据的预防性保护,不仅可以提高保护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保护成本和时间成本。

未来,随着实景三维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江苏星月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448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