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广东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如何答好建设生态文明这道必答题?
筑牢三屏五江生态安全屏障,一盘棋谋划修复项目库体系,谋划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今年,《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为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探索新时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广东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带和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分析广东省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问题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将广东建设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区”的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体现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原真性,细化落实国家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聚焦广东省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系统谋划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夯实对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的生态支撑。
广东北倚南岭、南濒南海、坐拥五江,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是全球同纬度独特生态系统、世界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人地关系最复杂的区域之一,面临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风险挑战。
针对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性不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和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战略定位,《规划》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及自然生态要素与农田、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综合识别山体山脉、河湖流域、河口海湾等自然单元的关键生态问题,系统解决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探索高密度城市化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修复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筑牢三屏五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系统理念,遵循陆地、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自然演化规律,聚集“三屏、五江、多廊道”生态安全格局,全域谋划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全省形成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为统筹,以森林、海洋、红树林、矿山等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为补充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为统筹推进广东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挖掘广东生态系统独特价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典范。立足全球视野,依据广东省在全球同纬度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提出构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网络的创新构想。通过维育同纬度三大代表性森林植被带、构筑国际候鸟迁徙驿站、建设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打造“三园两中心”等具体措施,切实提升广东省生态系统的全球价值。通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森林城市群和湿地公园群调节人地关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典范。
一盘棋谋划修复项目库体系,形成一批国家示范工程。细化落实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面向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以流域、海湾、区域等自然单元,系统部署南岭、海岸带、碧道等生态修复十大工程,统筹划定39个重点修复单元,储备166个重点项目。推动韶关、梅州“山水工程”、茂名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湛江等多地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国家试点工程,其中广东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在全国生态修复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多维度构建实施保障体系,护航绿美广东高质量发展。搭建全省“生态修复智治”平台,实现工程项目全流程监管。率先探索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机制,推动湛江全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落地。出台红树林、历史遗留矿山、海岸线整治修复等系列政策,开展生态修复地方立法研究,为生态保护修复保驾护航。推动42个国家、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建设,助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两山”转化实践的广东探索
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规划》从更广阔的宏观角度、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更综合的系统维度,谋划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强调生态价值转化与高质量发展支撑。《规划》设立专章,以“整体谋划,分区施策”为原则,提出建设人地和谐的国际一流湾区,打造人海和谐的黄金海岸带,构建绿色引领的北部生态发展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化的有效途径,协同推进国土空间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开发,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路径和提供广东方案。
形成“重大格局一分区布局一重点单元一廊道网络重大工程”的布局思路。以重大格局及分区布局为指引,聚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城镇空间生态品质提升、农业空间修复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大任务,按照空间尺度由粗及细,形成“格局尺度重大工程、单元尺度重点项目、场地尺度工程措施”3个尺度嵌套的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布局。
创新规划技术方法。突破生态修复源头治理、过程耦合、空间集成的技术瓶颈,推动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作者单位: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