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测绘智库 >智库观点
懂科学的人不做科普,谁做?
发布时间:2024-01-17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孙和平院士      浏览:4010次

“如果没有万有引力,我们的生活会更方便吗?”


“如果没有万有引力,地球和生命可能都不存在了,那不是更方便了,而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1月12日,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报告厅里,院士与小学生的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引发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孙和平在“百名院士进百校讲科普”活动首场报告会上与观众互动的一幕。这也是不到两年时间里,孙和平的科普团队完成的第233场科普报告。

如此高频次地开展科普活动,动力何在?是否耽误科研?《中国科学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孙和平。

科普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

重要保证

《中国科学报》:您为什么选择“地球和万有引力”作为此次活动首场报告的内容?

孙和平:地球是人类“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另一方面,很多人对它的变化规律不太了解。其实,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细微或剧烈的表面和内部运动,包括地球的旋转、地球的自由振荡、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地壳运动等,而这些变化都与万有引力有关。这可能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我觉得结合自身研究,我和团队能够比较通俗地向孩子们讲清楚万有引力在地球和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地球重力场测量技术在航空航天、前沿基础研究和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作用。

孩子们的提问充满着奇思妙想,闪耀着科学梦想种子的金色光芒,值得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用心呵护。

《中国科学报》:作为我国非常重视科普的院士之一,您怎么看待科普工作?

孙和平:世界各国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科普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更好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科普有助于培育具备较高科学素质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劳动大军,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整体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赋能。

对青少年来说,科普尤为重要。科普进校园有助于促进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助于为科研事业培育后备力量。

动力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科学报》:听说您一年作20多场科普报告,您的科普实验室团队一年作100多场科普报告,动力是什么?

孙和平:科普是科学家应该履行的重要使命。懂科学的人不做科普,谁做科普?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成立以来,采用的是“院士引领、科研人员广泛参与、研究生全面实践”的新型科普模式。我们在重庆成立科普分室、在浙江成立科普基地,就是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通过增加院士自身责任感,发挥院士的带头作用和科普工作室的平台功能,形成示范引领和精神激励效应,我们才能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所在团队、所在单位、所在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如果问做科普的动力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责任感”。科普是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的一件好事。国家培养了科学家,人民养育了科学家,科学家有条件将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为什么不去做呢?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做科普,而且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好科普。

《中国科学报》:“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采取怎样的运行机制?

孙和平:2022年6月,由武汉市科协、武昌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建的“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成立,目前工作室成员已发展至百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相关行业协会的专家、中青年科研骨干、高校教师,以及地方科普工作者等。

这不是我个人的工作室,而是一大批热心科普事业的科研工作者一起做科普的联合体。工作室成立不到两年,科普团队深入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和农村,完成系列科普报告共计233场,线上线下听众超过100万人次。其中,由我主讲的科普报告接近30场,主要的工作是中青年科学家在做。

大家既在科普中奉献时间和精力,也在奉献中收获快乐和成就感,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科普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做科普未必耽误科研

《中国科学报》:一些人认为科普耽误科研,科研搞不好的人才做科普,对此您怎么看?

孙和平:科普和科研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科普与科研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科研是创新,科普是将已有的、熟知的知识传递给大众,我做科普并没有耽误过多的科研时间。

当然,要做好科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普者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复杂的科学现象,需要有实践,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科普也能促进科研。科普工作者可以从受众的提问中寻找灵感,提炼科研的“真难题”。例如,在一场科普活动中,有中学生向我提问:“电梯里电磁波会被屏蔽,那么引力会被屏蔽吗?”实际上,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引力能否被屏蔽”的问题,这是十分前沿的世界基础科学难题。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越高,对科普工作的需求越强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确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探索发展的新模式。我认为,当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在反哺科研工作中的作用,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一线,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


《中国科学报》 (2024-01-16 第1版 要闻)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江苏星月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448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