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4月28日,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在广西桂林成功举办“学习二十大精神 携手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第二期培训班,来自各会员单位的48名学员参加本次培训学习。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举办“学习二十大精神 携手奋进新时代”培训意义重大。本次培训依托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帮助学员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大精神,进一步提升政治素养,加强党性锻炼。
理论学习开新篇
4月25日上午,“学习二十大精神 携手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第二期培训班正式开班。开班仪式上,省自然资源厅国土测绘处处长孙厚科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他表示希望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交流活动,科学、全面、突出重点地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要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自身的理论工具,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开班仪式结束后,特邀原中共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胜以《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题为学员们讲授了一堂精彩的专题党课。王文胜老师从六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大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老师的讲解,收获颇多,将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学习作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走深走实。
踏访绿水青山 见证幸福生活
4月25日下午,培训班走进桂林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山口村参观学习。
山口村隶属于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潭下镇,总面积5平方公里,有108户395人,人均收入达2.3万元。山口村乘着乡村振兴战略东风,依托百年古树、千年名泉、红色抗战遗址等丰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乡村建设,推动农旅融合发展,2021年成为桂林市乡村风貌提升建设示范村。在研学中,学员们跟随村支书先后参观了四季菜园、岭尾渡歼敌战遗址、红色文化小广场等地,了解山口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建设模式、管理机制和先进理念,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及脱贫攻坚的成果。
4月26日培训班前往阳朔,欣赏“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漓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眼观好山水,耳听好经验。从磨盘山码头乘船至龙头山码头,学员们不仅感受了漓江的山清水秀,还体会了科学保护漓江相关措施带来的成效,更深入领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员们表示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牢固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追寻红色记忆 永赓红色血脉
4月25日下午,培训班参观学习了红色革命基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学员们详细了解了桂林地区革命先辈英勇的斗争历史,了解了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照片、一个个详实的记载文献,生动而形象地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八路军办事处的发展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带回了那个热血挥洒的年代,体会中国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那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屈不挠的民族抗战精神。
4月27日上午,全体人员参观湘江战役界首渡口、大坪坝渡口。1934年,中央红军在这里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为保证渡口的安全,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悲壮、惨烈的血战,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在大坪坝渡口,全体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歌抒怀,向先烈致敬。
4月27日下午,培训班走进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全体学员整齐列队在凭吊广场,举行了庄严的祭奠仪式,深切缅怀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在青海省基础测绘院党委书记周敬平的带领下,全员在“红军魂”雕塑前,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整个缅怀先烈活动庄严、肃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一次精神与心灵的洗礼。随后全体人员怀着对革命烈士无限的崇敬之情参观了湘江战役纪念馆。
4月27日,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学习二十大精神 携手奋进新时代”专题培训班圆满结束。来自各会员单位的48名学员完成既定培训课程后顺利结业,省自然资源厅国土测绘处处长孙厚科、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秘书长喻杰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学员们听取了王文胜老师讲授的专题讲座,走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红军堂、山口村等地参观学习。培训课程安排紧凑有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通过理论学习和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大家在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和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指导实践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此次培训让学员们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新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