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区域
什么是测绘学? 它是研究什么的? 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在2023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大会上以《智慧城市GIS能力需求》为题进行了分享。
11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创中国”时空信息卫星导航产业科技服务团首席专家、武汉北斗产业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刘经南院士重磅登场湖北卫视《你好 赛先生》,倾情讲述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落后追赶到世界一流的逆袭之旅,并与科学新青年们一起畅聊讨论,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观众揭秘了北斗系统在未来的多样化应用场景。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系统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特别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以往的时空大数据分析本质上是2~2.5维建模,在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时代,难以完全满足三维数字空间关联、测量、分析、研判的需要,而“用时空说话,在三维空间研判,靠时空知识决策”是做好国土空间研究、规划与治理的有效途径。为此,陈军院士将“实景三维中国”和“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之基、生产之源、生态之本,决定着国土空间的生态规模,也支撑我们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在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月20日,作为2023东湖论坛平行论坛之一,2023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空间信息技术在应急减灾中的应用》为题在论坛上作报告。他认为,空间信息技术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利器,应急管理需要一张“时空全息图”。
10月20日,作为2023东湖论坛平行论坛之一,2023应急科普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在论坛上作报告——《北斗技术赋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他认为,运用北斗导航、高分遥感、智能传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信息技术,可以赋能支撑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广覆盖、快响应的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多层级、多维度、多区域的应急响应机制水平。
“地图学是“冷门”,需要长期埋头研究,不计名利、不计待遇地付出。我已经90岁了,必须有年轻人接续地图学的研究工作。我们一定要把对地图特别感兴趣、决心在这个领域做出一些成绩的学生吸引过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地图事业的骨干。”
我们人类认识事物的变化,都是从时间和空间开始的。我们的日常生活、每天的出行都需要导航和定位。约会时必须要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去购物、寻医甚至如厕,都要大概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这就叫定位导航和授时,我们把它叫做PNT,P是Positioning(定位),N是Navigation(导航),T是Timing(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