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发布《2022年南海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南海区海洋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据悉,2022年南海区海洋生产总值达22466.3亿元,同比增长5.4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74%,同比增长0.17个百分点;占南海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3.85%,同比增长0.15个百分点。
南海区海洋经济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提升。南海区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千米,同比增长5.43%,其中广东、广西、海南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4.42亿元/千米、1.40亿元/千米和1.10亿元/千米,同比增长5.37%、4.19%和7.36%。南海三省(区)中广东省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最高,海南省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最快,广西区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传统产业升级,2022年南海区涉海工业用电量为83892.08百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涉海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9655.28亿元,同比增长11.7%,涉海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283.6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进出口形势有所好转。2018年至2022年南海区海水总氮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海水总氮平均含量由2018年的0.452毫克/升下降到2022年的0.296毫克/升,海水水质得到一定程度改善。2018年至2022年,南海区各类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海洋防灾减灾取得一定成效。
2022年,广东省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在海上风电产业领域,广东省海上风电项目全年投资达到284.52亿元。在临港石化产业方面,世界单体最大、国内规模最大乙烯装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获批核准。在港口码头领域,广州港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工程(一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可靠泊全球最大的滚装船。同时,深圳市揭牌成立海洋产业联盟、深圳市深地深海产业联盟,凝聚海洋产业发展合力,促进深圳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广西加快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积极推进深远海养殖。北海市逐步调减海洋捕捞比重,在南流江两岸大力发展陆基水产养殖,提升改造18万亩近岸虾塘;钦州培育和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推进三娘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茅尾海大型海洋牧场建设;防城港市银行机构围绕海洋渔业共发放2.58亿元贷款,大力支持渔港经济区建设,发展休闲渔业。
2022年,海南省在海洋油气装备方面取得新进展。随着中国海油东方1-1气田东南区乐东块开发项目投入生产,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对打造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气装备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海油陵水25-1气田项目于2022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84亿元,预计2024年底前竣工,建成后将进一步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