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天地 >科普动态
华夷图
发布时间:2024-06-07     来源: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舆图志》     浏览:4143次

舆图是古人对地图的称谓。它真实记录了历史的时空变换,凝固了重要的历史瞬间,是可以还原当时场景的历史碎片,更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精选部分古地图,以一图一说、图文相映的形式,对中国古地图所承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丰富内涵进行研究和挖掘,清晰勾画中国地图的传承和发展。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的《华夷图》。




图名:华夷图

时期:北宋政和七年至宣和七年(1117—1125年)间绘制,绘制者不详。刘豫阜昌七年即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十月刻石

规格:纵79厘米*横78厘米。石版90厘米*88厘米*18厘米

馆藏:图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华夷图》与《禹跡图》分别刻在同一块石版的阴阳两面,《华夷图》位于阴面,上下倒置。

图上部正中竖刻“华夷图”三字,该图绘制范围:东抵大海,绘出了朝鲜半岛;西至葱岭,表示出西域诸国;北达长城以北,东北部表示出黑龙江流域;南到南海和印度洋,绘出了海南岛。

图中较详细地表示了山、川、州、府,明显地表现了黄河、长江、珠江、辽河以及太湖、洞庭湖、青海湖、居延海等。山脉、河流、湖泊、府州等位置大体准确,标有地名、国名约500个,注有名称的河流13条、湖泊4个、山10座。图四周及图中空白处有文字注记18条,说明四方番夷的历史沿革以及历代疆域的变迁。

图中长城用城墙形象符号表示,绘成两段,一段自岷州至朝鲜半岛北部,另一段自玉门至居延,并标注“古长城盖战国时赵筑之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以备胡燕亦筑”。

图中长江、黄河用粗线表示,其余河流用较窄的线条表示。长江、黄河河源不够准确,如长江在岷江源处注“江水”,但主流显然在岷江西南。图中海岸轮廓变形较大,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突出部分的形状尚未表示出来,海南岛的轮廓也失真。

图右下方注“歧学上石”,说明《华夷图》是当时因教学上的需要而绘制的。

关于绘制时间,图右下方注记有“宋分为二十三路”等语,北宋分全国为二十三路是在元丰年间(1078—1085年),图上出现了政和七年(1117年)建置的醴州,可以推定绘制时间的上限是1117年。

图右上方有注记“契丹即今称大辽国。其姓耶律氏”,可知制图时辽尚未灭亡。辽亡于金的时间是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据此绘制时间的下限可定为1125年。因此,该图的绘制时间应在北宋政和七年至宣和七年(1117—1125年)间。

据《华夷图》图中文字注记“四方蕃夷之地,唐贾魏公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又参考传记以叙其盛衰本末”,以及图中黄河下游河道的走势,可知这幅地图是以贾耽的《海内华夷图》为底图缩编、修改,并参考其他资料绘制的。从图中内容来看,四周的文字注记大部分是宋人所写,图中的行政建置都是宋代的建置,此外对某些河道的表述也是宋代的情况,最为典型的就是东京(开封)附近的河道,其流向东南的两支在唐代是没有的,应该是宋代开凿的惠民河和金水河。

因此,该图只是采用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的地图轮廓和部分河道的走势。图中文字注记虽提到采用贾耽图中的国名,但从图中实际绘制的内容和文字注记来看,这种采用仅仅是在文字注记中罗列名字,大都没有标绘在图中。

《华夷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为研究中国地图学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该图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幅带有历史地图性质的全国疆域地图,对研究北宋末年政区形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