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一)学科体系与科研能力
01、学科体系完善
学科覆盖全面:业已构建起以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作为内核,地理信息系统(GIS)、导航工程、海洋测绘等为辅助支撑的完备学科架构。
新兴方向拓展:近些年来,陆续开辟 “时空大数据”“数字孪生”“智能导航” 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2023 年 “智能测绘” 更是荣列教育部新工科重点建设范畴。
02、科研实力突出
国家级平台:仰仗 16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诸如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北斗导航系统,勇挑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三号” 等国家重大专项重担。
科研产出:2022 年,我国测绘领域SCI 论文发表数量在全球占比达 25%,专利授权量逾 1 万项,北斗相关技术成功推广至全球 120 余个国家。
03、国际影响力提升
全球排名:在 QS 测绘学科排名体系里,中国高校表现亮眼,有 3 所跻身全球前十,武汉大学位列第 2、北京大学第 7、中国矿业大学第 9。
标准制定:我国主导 ISO/TC211 地理信息国际标准的比重,从 2015 年的 5% 一路攀升至2023 年的 12%,像《室内定位技术规范》(ISO 19166)便是由中国牵头拟定。
(二)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01、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
教育规模:当前,全国开办测绘类专业的本科高校数量达到 120 所,每年招收新生规模超过 2 万人,其中 30 所高校设有博士点。
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率连续 5 年稳定在 95% 之上,在华为、大疆、高德等头部企业技术团队中,中国测绘学科培养的人才占比超过40%。
02、社会服务贡献
国家战略支撑:北斗系统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精准服务,高精度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跨国工程项目;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在全国地级市的覆盖率已然超过 50%。
应急救灾应用:2023 年京津冀洪灾期间,凭借无人机与卫星遥感技术,短短 48 小时内便完成灾区全要素三维建模,助力救援效率提升 60%。
(三)技术产业化与市场化
01、产业链完整
上游:国产高精度卫星(如高分系列)、无人机(大疆占据 70% 市场份额)、激光雷达(禾赛科技)均已实现自主可控。
下游: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在 2023 年一举突破 8000 亿元大关,催生出千寻位置、四维图新等独角兽企业。
02、技术转化加速
测绘技术加速向智慧城市(如雄安新区数字孪生)、自动驾驶(百度 Apollo 高精地图)、元宇宙(腾讯数字孪生平台)等新兴领域渗透,2023 年技术转化收益超过 2000 亿元。
二、突出问题
(一)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01、传统学科路径依赖
课程体系中,传统测绘技术(像全站仪操作、三角测量)所占比重超过 60%,而 AI 算法、量子通信等前沿知识占比尚不足 20%。
跨学科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教师占比还不到 10%,极大地限制了 “测绘 +” 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
02、科研与应用脱节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 30%(依据2022 年统计数据),大量专利成果(如 InSAR 形变监测算法)仅仅停留在学术论文层面,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化产品。
(二)技术 “卡脖子” 与产业链短板
01、核心器件依赖进口
高精度激光雷达、InSAR 芯片、量子陀螺仪等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程度超过 70%,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举措更是加剧了供应链风险。
02、软件生态薄弱
地理信息软件市场基本被 ArcGIS(美国)、ContextCapture(法国)所把控,国产 GIS 软件(如 SuperMap)市场占有率还不到 20%。
(三)区域与行业发展失衡
01、区域资源分配不均
科研力量呈现东强西弱态势,北京、武汉、上海三地占比高达 70%,相比之下,西部高校(如兰州大学)设备经费仅为东部同类院校的三分之一。
县域基层测绘技术普及程度较低,还不到 30%,农村土地确权、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大多仍依靠传统人工测量手段。
02、中小企业技术壁垒
多达 90% 的中小企业缺乏高精度测绘设备(如移动激光雷达),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昂,难以承接智慧城市、实景三维等项目。
(四)国际话语权待提升
01、标准制定权弱势
在 ISO/TC211 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委员会中,中国主导标准占比仅 12%,与德国(25%)、美国(18%)相比,差距明显。
02、高端人才流失
近 5 年,测绘领域顶尖学者(如院士团队核心成员)被欧美高校招揽的比例达到 8%,在海外科研合作项目中,中方主导项目占比不足 30%。
三、发展对策
(一)深化交叉学科建设
01、重构学科体系
课程改革:在传统测绘课程体系中融入 30% 以上的 AI、区块链、量子技术等前沿内容,全新开设 “智能测绘工程”“元宇宙空间建模” 等新兴学科方向。
跨学科平台:大力推进 “测绘 + 计算机”“测绘 + 环境科学” 双学位项目,着力打造 10 个国家级交叉学科创新中心。
02、强化技术转化
设立规模高达 100 亿元的 “测绘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全力支持高校 - 企业联合实验室建设(如武汉大学 - 华为智能测绘实验室);
推行 “专利开放许可” 制度,让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使用高校专利成果(如北斗高精度定位算法)。
(二)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
01、攻克 “卡脖子” 技术
专项实施 “测绘核心器件攻关计划”,重点攻坚国产高精度激光雷达研发任务(预定目标:2025 年市场占有率超 50%),以及量子导航芯片研发;
精心打造国家测绘装备产业园(例如武汉光谷),全力构建涵盖传感器、算法、平台的完整产业链条。
02、培育软件生态
大力推行国产 GIS 软件替代方案(如将 SuperMap 纳入政府采购清单),依托开源社区(如 OpenLayers 中国版)降低开发者准入门槛;
开发轻量化 SaaS 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如 “云制图” 工具年费控制在 5000 元以内)。
(三)优化区域与行业布局
01、区域协同发展
在西部选址设立 “国家测绘技术转移中心”(如成都、西安),给予资金倾斜扶持(西部项目补贴比例上调至 40%);
积极开展 “测绘技术下乡” 活动,为县域基层量身定制低成本解决方案(如无人机航测套餐包年费用 10 万元)。
02、赋能中小企业
搭建 “测绘技术共享平台”,中小企业可按需租赁高精度设备(如激光雷达日租金降至 1000 元);
实施 “测绘服务券” 政策,由政府补贴中小企业购买数字化服务费用(如三维建模费用报销 50%)。
(四)提升国际话语权
01、主导国际标准
全力推动 “实景三维中国” 标准国际化进程,主导 ISO/TC211 成立 “城市数字孪生” 专项工作组;
每年选派 200 名专业人才参与国际学术组织交流活动,力求到 2030 年将中国主导国际标准占比提升至 20%。
02、构建全球合作网络
牵头组建 “一带一路测绘技术联盟”,对外输出北斗高精度定位、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目标覆盖 50 个国家);
设立 “丝路测绘奖学金”,每年资助 100 名沿线国家学生来华攻读测绘专业学位。
四、实施保障
01、政策与资金支持
将测绘学科纳入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范畴,确保中央财政年均投入不少于 200 亿元;
适时出台《测绘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适度放宽高精度设备出口限制,为技术出海创造有利条件。
02、人才与创新机制
重磅推出 “测绘顶尖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国际领军学者(科研启动资金最高可达 1 亿元);
建立健全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体系,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 150%。
03、监测与评估体系
精心构建 “测绘学科发展指数”,运用量化手段精准评估技术转化率、国际影响力等关键指标;
每三年定期发布《中国测绘学科蓝皮书》,依据动态数据优化政策工具组合。
五、总结与展望
中国测绘学科必须紧紧围绕技术自主化、学科交叉化、服务普惠化、合作全球化这一核心发展路径,全力攻克 “卡脖子” 技术难题,化解区域发展失衡困境。
展望未来十年,倘若能够在量子导航、实景三维、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测绘有望实现从 “跟随者” 到 “引领者” 的华丽转身,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筑牢核心时空信息根基,进而确立全球测绘科技领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