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 >团体会员动态
“数字孪生+动态监测”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助力西夏陵申遗成功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北京威特空间     浏览:1170次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图片


“西夏陵”申报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微)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威特空间助力西夏陵申遗监测保护是继助力“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湖南永顺老司城、景迈山古茶林成功申遗之后的又一重要项目。按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指南中遗产总体格局变化、本体与载体病害情况、环境、变形监测等要求,建设西夏陵三维数据采集及动态监测工程,紧紧围绕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助推全时空、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风险防控。


一、多维度数据采集,建立西夏陵永久“数字留存”    

运用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倾斜摄影、贴近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对西夏陵9座帝陵、63座陪葬墓及遗产区进行二、三维数据采集,构建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数字孪生场景,建立基于实景三维的西夏陵永久“数字留存”,提供基础测绘控制点、高分辨率实景三维模型、正射影像、平/立/剖面图、数字地形图、电子地图、鸟瞰图集及地表文物数据库等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夏陵三维激光扫描、贴近摄影测量数据采集

0715-002.png    

西夏陵航空摄影、实景三维


二、“实时在线+遥感监测+人工巡查”三位一体综合监测

构建西夏陵遗址文物动态综合监测体系,对建控地带内遗址本体、环境等状况进行及时全面的监测。

基于点云数据的帝陵监测,通过采用激光雷达扫描,获取9座帝陵多期高精度点云数据,通过横剖、纵剖等方式将点云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分析,识别主要病害特征,构建多模态数据分析AI模型,建立病害特征样本库,监测帝陵本体的轮廓、表面变形、沉降、冲沟、裂隙、风化脱落等变化情况,提升识别准确率。

根据遗产区气候实际情况,对比雨季前后两期本体三维数据,进行专项监测,对冲沟内部进行精确数字化分析和安全隐患判定。

图片

基于点云数据的西夏陵帝陵监测

采用贴近摄影测量,获取帝陵毫米级精细化实景三维模型,为遗址本体的监测监管、修缮加固提供精准的空间数据支撑,结合时序化多期监测机制,获取陵塔本体的变化状况,为本体病害发展趋势提供科学预测依据。

融合物联感知设备、环境监测及安防监测多源数据,打造西夏陵温度、湿度、气压、雨雪风沙、冻融气象环境等“动态监测一张图”,实时感知西夏陵遗址区环境变化,实现基于时间轴的西夏陵遗产区周边环境监测分析,为遗产区日常监测保护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


图片

西夏陵物联感知动态监测一张图

通过多期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为用户周期性监测西夏陵遗产区范围内的遗产要素迁移、遗产外边界改变、道路广场格局变化等,重点监测建控范围内各类违建风险。

开展游客监测,统计分析遗产区游客承载量。

三、西夏陵三维动态监测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构建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动态监测综合监管平台,实现文物保护数据动态监测、总体格局、遗址本体数据周期性监测、日常巡检,遗产区环境、游客等监测数据的展示、分析,把监管结果实时、直观地呈现给西夏陵遗产保护各级管理用户,辅助西夏陵遗产区管理、监测评估、风险发展趋势预测等决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夏陵1、2号陵鸟瞰图

自2011年“西夏陵”申遗工作启动,威特空间便参与这一重大工程为申遗工作添砖加瓦。以技术赋能为核心驱动力,持续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示范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助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守护”到“主动智护”的跨越,为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基础系统资源和技术保障,全面提升了西夏陵整体保护工作的靶向性、科学性和成效性。威特空间将持续助推文化遗产监测保护的变革与创新。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