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 >地方动态
高颜值城市 高精度表达 实景三维助力厦门城市精细化治理
发布时间:2025-07-28     来源:《中国测绘》2025年第5期     作者:厦门市规划数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郑钧      浏览:332次

厦门实景三维建设工作起步较早,2009年就开始了相关的探索建设工作。近几年,厦门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建设数字中国的相关要求,按照自然资源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实景三维厦门建设,打造数据丰富、标准统一、功能齐全、高效关联的时空信息,为城市提供统一的时空底板,全面赋能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夯实数字底座

根据部省要求,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标准编制了实景三维厦门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厦门市经济特区国土空间信息立法,被赋予了统筹全市国土空间信息的职能。目前已汇聚了全市各部门的国土空间信息图层753个,构建了厦门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库,为城市提供统一的空间底板,并为不同颗粒度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支撑。

在地形级实景三维方面,2023年首次获取覆盖全市1700平方千米0.1分辨率的航空影像数据,生产了1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表面模型。基于1∶2000地形图转换生产了自然地理实体,首次获取全市激光点云数据成果。

在城市级实景三维方面,LOD1.3级成果数据共建设了45.4万栋建筑单体,LOD2级建设了1.2万栋建筑单体;基于1∶1000地形图,转换生产了城市建成区基础地理实体。在不受空域管制的区域,构建了1.5厘米精度的倾斜摄影Mesh模型,目前除去禁飞区域,已实现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全覆盖。

在部件级实景三维方面,建设了地铁轨道站点室内空间及部分重点建筑室内外部件级模型数据。对于部分历史风貌建筑,采用空地结合的影像采集方法,融合激光点云数据进行毫米级建模。

图片

推进应用落地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市湖生态治理和海洋生态保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厦门的生动实践。通过高精度倾斜摄影数据,建立了 湖治理水质变化三维动态分析模型,为湖区生态治理助力。此外,结合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动态监测海岸线、森林覆盖、城市扩张,并对生态红线进行三维可视化管控,服务五缘湾湿地红树林生长模拟和保护规划等工作。

服务城市环境艺术评审。在市领导主持召开的建设项目环境艺术评审会上,对重点片区、重点项目的外立面进行评审时,将建筑三维设计方案导入到实景三维系统里,真实呈现建成后的效果,再通过在三维场景中进行多角度的漫游,对比是否与周边建筑的体量、色彩相协调,并结合实景三维系统中的控高、通视、日照等分析功能,可以实时、直观、全面地评审建筑设计方案,显著降低了设计的失误率,提升了评审的科学性,精准、全方位把控高颜值城市建设。2018年至今,一共评审了400多个重点项目。

支撑电力智慧指挥调度。该案例获评2024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数据局组织评选的实景三维赋能高质量发展典型应用案例,是福建省电力行业第一个利用实景三维进行指挥调度的系统。该系统依托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三维空间平台,精准获取了地下管网和地面建构筑物相对关系,大幅度减少了人员现场踏勘的工作量,而且融合了全市域分布的“雪亮工程”数据资源,可实时掌握电力管线外破风险,还可对巡路班组进行精准派单,赋能电力管线施工、风险巡查、应急抢修等,解决了电力行业传统二维数据调用繁杂、效率低的问题。

构建集装箱码头元宇宙数字底座。该案例获得2024年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大数据管理局组织评选的实景三维典型应用案例,也是厦门市港口物流行业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案例以实景三维数据为支撑,基于激光点云构建了码头高精地图,以及大型机械、设施设备等三维孪生模型,并通过作业信号实时驱动各个场景模型,实现码头作业场景一比一动态还原。同时,将各类业务数据指标进行空间关联落图,让所有码头相关的要素都附上了实景三维代码,破解了传统码头信息化平台各自为政、数据协同效率低下、调度作业缺少时空参考等诸多难题。

服务网上城市规划馆建设。厦门市网上城市规划馆集成了全市各类重点建筑、片区的实景三维数据,构建了虚实交融的沉浸式传播方式。与传统的单向、静态的图文和沙盘展示方式相比,实景三维通过高精度场景复原和动态交互设计,让城市空间从可看变为可感,再通过VR眼镜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在虚实交融的数字化空间中获得可探索、可感知、可交互的深度体验,为文化传播、教育研究及旅游推广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服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伴随着老城区的拆迁和重建,厦门鼓浪屿、中山路、同文顶街等重点历史风貌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旦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将严重影响历史人文传承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厦门以城市级实景三维为核心,融合历史风貌模型,为文化特色传承和建筑风格延续提供规划辅助和动态演化模拟。此外,通过高精度的实景三维重建技术,实现对历史风貌的高保真还原,为历史街巷风貌和人文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