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 >媒体声音
难忘回忆 | 再为珠峰“量身高”
发布时间:2025-08-04     来源:《中国测绘》2025年第6期     浏览:45次

图片

再为珠峰“量身高”

徐永清

200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组织复测珠峰高程,以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我国首次精确测量珠峰高程30周年。

踏上征途

2005珠峰高程复测设计制定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实施方案,采用多种新测绘技术手段,由专业测绘人员和专业登山人员联合组建珠峰登山测量队,把先进的测量仪器带到珠峰顶峰,在峰顶设置GPS观测设备,竖立测量觇标和观测棱镜,并利用声波探测技术测量峰顶雪深。国家测绘局所属有关单位依据《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复测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各项筹备工作。

2005年3月1日清晨,西安,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大院,一个简短的壮行仪式正在这里举行。4位年轻人刘西宁、柏华岗、白天路,任秀波,是2005珠峰高程复测第一批奔赴西藏的登山测量队队员,也是被选拔出来冲击珠峰峰顶测量任务的突击队员,他们乘飞机前往拉萨。另外两名队员张江齐、陈杰从北京出发去拉萨。

3月10日上午8时,国测一大队第二批队员共36人由大队副队长陈永军带队,编为一个综合测量组、两个水准测量组、一个重力测量组,开车前往青海格尔木,随即开展GPS测量。同时,另有两名队员乘飞机赶到拉萨,进行重力测量。

至此,珠峰登山测量队队员已全部出征。在简短的出发仪式上,队员们身着红色队服,精神抖擞。国测一大队队长岳建利勉励队员们全力以赴,圆满完成珠峰高程复测这一光荣任务,为队争光,为国争光。

安营扎寨

4月11日上午,2005珠峰高程测量队的车队从定日县城出发,3个多小时后,到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开始建营驻扎。

珠峰地区当日的风力达到9级,人都站不稳。珠峰山尖则隐没在一片云海中,若隐若现。有经验的队员说恐怕要下雪,所以要尽快建营。但要把巨大的帆布帐篷撑起来异常困难,往往10多人一起用力还拽不稳帐篷。先前到达的岳建利队长和4名登顶队员赶过来和大家相见,一起搭建帐篷。经过大家的努力,晚7时许,大小几顶帐篷终于搭建好了。

图片

4月13日10时30分,刚刚建立起来的珠峰测量营地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和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旗帜高高飘扬。

测量队搭的6顶帐篷,每个帐篷支起来有30平方米,4个透风孔不大,由于风沙太大,透风孔根本不敢打开,所以尽管白天帐外晴天丽日,帐内却光线昏暗。测量队员们住的全都是常见的帆布质地的帐篷,没有一顶保暖的棉帐篷。

帐篷里的生活是艰苦的。下午的阳光刚一消失,寒冷立刻渗透人的手脚。每天晚上都刮起大风,噼啪不停的响声伴人到黎明,令人辗转反侧。脱衣、进睡袋、喘气,出睡袋、穿衣、喘气,成为固定的程序。大家几乎不洗脸,因为水会洗掉脸上那层保护皮肤的油脂;基本不剃须,山上的男士有不少美髯公。至于洗澡,那只是想象。

这里昼夜温差有20多摄氏度,白天在闷热的帐篷里,穿一件毛衣都捂得难受,可到了晚上裹紧羽绒服还冻得手脚冰凉。常常是一觉醒来,太阳升起,刚觉着暖和过来,没多一会儿,就已经热得逃出了帐篷。等到太阳西斜,温度刚舒适一小会儿,就冷得只想一头钻进被窝了。帐篷里的生活是温暖的。最有意思的是飘漾炊香的那顶帐篷。自打4月11日建立测量营地后,40多岁的邢建路师傅就开始忙活起来。他变着花样给大家改善伙食,早上喝红枣稀饭,白馒头就咸菜;中午蒸米饭,再炒上两个菜;晚上端出一盆热腾腾的面条。这帐篷又是一个信息俱乐部,太阳一落山,大伙吃过晚饭,就抱着热水壶钻进来,三三两两地坐在米袋子、面袋子上,一边看邢大厨准备第二天的早饭,一边天南地北聊天。人多就热闹,有人帮着大厨蒸馒头,有人提水,有人讲笑话。有了寂静的山谷里这一点昏黄的灯光和跳跃的炉火,队员们仿佛回了家,一天的劳累随着山风远去。

在海拔6500米之上

参加登顶测量的队员4月1 3日开赴5800米、6500米、7028米高山营地开展适应性训练。此前他们进行了峰顶测量仪器设备安装使用培训,并在类似峰顶条件下完成实地测量,验证每名队员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检查仪器。

离开珠峰大本营上到6500米营地,由于高原反应加上过度劳累,几名测绘队员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一名队员头痛并伴有发烧,早上咳出血痰;一名队员用热水洗了个头,寒风一吹就立即倒下发烧了;几乎全营的人都在止不住地咳嗽,到了晚上睡觉时,连续不断的咳嗽让人不断醒来。因为咳嗽,有些队员每天都背着药袋子,甘草片、金嗓子喉宝、胖大海含片、牛黄上清丸等,吃了很多,症状有所减轻,但根本就无法治好。据当地有登山经验的人说,这些药根本没用,最好的办法是下降高度到4000米左右。

中国登山队的帐篷位于6500米营地的最高处,登顶测量队的队员就在此宿营。这里食品比较丰富,除了冻蔬菜外,还有牦牛肉、鸡蛋、海带、鸡块、能量棒、罐头、米饭、面条、饺子,有时会有些水果。一般一个星期左右运一次食品到6500米营地,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下,只能用斧头使劲劈,才能把类似冬瓜之类的蔬菜劈开,鸡蛋冻得砸都砸不烂。站在中国队的营地向上看,就是著名的珠峰北坳了。北坳其实是一堵巨大的冰壁,角度七八十度,修路队已经在上面打了冰锥,结上绳索,由此前往7028米营地。

图片

在7028米营地,到处冰天雪地,严寒袭人。队员们在附近捡拾一些石块,铺在冰面上,便凑成了一张凹凸不平的“石子床”,然后再围着床搭起帐篷,这便是队员们在珠峰上长期居住的“窝”。到了睡觉的时候,队员往睡袋里一钻,直接躺在“石子床”上。有时,身子被石子硌得难受,一些队员便将装水的塑料瓶垫在石子缝间。第二天醒来,塑料瓶已成冰坨,烈日下直到中午都化不开。无奈,队员们只有用军刀将塑料瓶剥开,将冰坨放在锅里烧水喝。上到7028米营地就只有快餐食品了,藏族队员喜欢用糌粑和风干肉补充体能。

38个日夜

珠峰登山测量队准备参加登顶的6位测量队员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在进行登山技术、技能、体能方面的培训、训练。入住珠峰大本营以后,他们主要在大本营附近山峰训练,隔日或者3天进行一次登山实战训练。从4月份起,他们相继上到6500米、7028米、7790米营地,开展测量、试验、体能训练等工作,累计停留达38天之久。

他们背着50斤重的行军包爬山,行进在乱石丛中,很快就有窒息感,如同400米赛跑最后冲刺那种感觉,心跳急速,浑身酸胀。进到6000米以上,氧气更加稀薄,大脑的反应越发迟钝,身体软软的没有力气,坐下来休息时,不知不觉中就会进入昏睡状态,本能将他们唤醒,继续前进。

在6500米营地,他们开始了高山训练。测绘队员都有很强的野外生存经验,但多数人从来没有爬过雪山,对登山的各种知识一窍不通,凡是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相关的,都要像小孩子一样从头学起。登山队员的登山经验丰富,但对测绘技术很难理解,严密的观测技术掌握起来并非一件易事。当大家站在一起面面相觑时,问的问题都是幼儿园水平的,如鞋该如何穿,扣子怎样扣……测绘队员们学到许多新鲜的登山知识,如休息要站起来别坐着,在鞋里垫上卫生巾吸水除湿等。

珠峰上风极大,吹得帐篷猛响,有时过了零点都无法入睡。有一次,刘西宁赖以栖身的帐篷被大风刮走,队员们顺着风向紧追了5千米才将帐篷找到。

6500米营地北侧100米处是一条从东面的山谷中流出的冰河,这条冰河没有受过污染,是营地的水源,此时的冰河在夜间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中,冻得如花岗岩一样坚硬,挥镐砸下,冰碴四溅,冰上只留下个白色小坑。队员们轮流破冰,背回营地融化后再饮用。每每取回一筐冰,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6500米至7028米的高山训练,提高了测量队员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为攀登更高的海拔奠定了基础。5月21日起,珠峰登山测量队员迎来冲顶的决战时刻。任秀波、柏华岗到达7790米营地,进行了重力测量。5月22日,陈杰攀登到8200米,创造了中国测绘工作者的登高记录。

不测风云

2005年4月下旬,珠峰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狂风暴雪,给登顶测量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到了5月珠峰地区风雪还如此密集,这些年来很少见。天气恶劣导致珠峰登顶部分训练计划无法完成,登山管理部门最初提供的时间表,第一次登顶时间应在5月5日,但直到4月中旬,天气仍无变好转暖趋势。气象资料显示,风速最高达每秒26米,超过11级,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20摄氏度。4月初登山队建立的6500米、5800米前进营地的帐篷相继被大风吹跑,使得队员的高山适应训练无法按既定时间完成。

随后,登顶时间推迟到5月10日左右,并在海拔5800米、6500米恢复建立了前进营地,又向上挺进,在7790米建立了新的前进营地,把登山用的各项物资相继运送到各营地。

5月7日,全体登山队员和测量队员下撤到5200米大本营休整。原定在8300米建立的营地,只埋放了应急用的9瓶氧气等少量物资。5月7日下午两时左右,在大本营地区可以望见,珠峰北坡山体较高处出现大面积雪崩,登山形势愈显恶劣。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两天珠峰地区将继续普降大雪,并伴有十级左右大风,这场风雪过后,如天气不出现大的反复,5月18日左右将是今年最适合的登顶良机。全体登山测量队员将在11日向上挺进,集结在6500米营地,等待最后冲顶。

在经过多次推迟之后,冲顶队员终于在5月11日、12日分批前往6500米前进营地,展开最后的冲顶行动。但在队员们到达前进营地之后,好天气周期却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如期开始,北风依然凛冽。按照计划,修路队应该在13日登上海拔7790米,建成C2营地,其中一部分人员还要向海拔8300米的C3营地运输氧气。但是,由于海拔7000米以上风力过大,参加运输的修路队员不仅没能把氧气等物资运输到海拔8300米的C3营地,就连在海拔7790米建营的计划也未能完成而被迫下撤。

经过与大风连续多日的抗争,修路队终于把登顶所需要的氧气、食品、帐篷等物资全部运输到了8300米的C3突击营地,只要好的天气周期出现,在前进营地待命的队员们将立刻出发,展开冲顶行动。

连日来,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经过多次调试和测试,峰顶测量设备包括曾经出现故障的冰雪雷达探测仪都已经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经过多次模拟训练,冲顶队员也已熟练掌握了这些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

之后几天,虽然天气依然恶劣,八级甚至十级以上大风屡见不鲜,但是运输和修路工作依然没有停止。不过,冲顶队员们却不得不滞留在6500米前进营地待命,一旦天气状况符合条件,将立刻展开最后的冲顶行动。根据目前的情况,最有可能的冲顶时间在5月21日至23日之间。

20日,首批冲顶队员经过4小时艰难跋涉,抵达7028米北坳C1营地。其中4名测量队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西藏登山队藏族队员,他们已经全部熟悉了峰顶测量设备的各项性能,能够确保完成测量任务。

与此同时,在海拔5300米的测量队二本营,为了保证峰顶交会测量万无一失,20多名测量队员在利用最后的时间练习GPS接收机、经纬仪等仪器的使用。在得知各种登山物资已经运送到突击营地的消息后,测量队决定,各组18日开始提前出发,两天内到达6个交会点,在那里等待冲顶时刻的到来。20日,测绘队员分别在10个点测量了珠峰的精确坐标。待峰顶觇标竖立之后,各个交会点的测量队员将抓紧时间进行交会观测,如果觇标一直立着,队员们将观测两天,取得详细的数据。

已经历时两个月的珠峰复测,从三秦大地出发,辗转青藏高原,跃上喜马拉雅山麓,终于逼近了激动人心的决战时刻。

不眠之夜

5月21日下午,登山指挥部宣布,24名登顶队员都已经顺利到达8300米突击营地,并在那里进行短暂休息,22日凌晨将从8300米营地出发登顶。

凌晨1点,到了冲顶队员们计划的出发时间了。往日的这个时候,珠峰大本营早已是漆黑一片,但是今天,几乎所有的帐篷都亮着灯,在寂静的夜空中,发电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冲顶的进行曲。看来在这个夜晚,整个珠峰地区,从5200米的大本营到8300米营地,所有的人几乎都不会合眼。

此刻,珠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夜空中星稀月朗,云淡风轻,似乎是一个适宜登山的好天气。

在登山测量指挥部里,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但是从步话机里传来海拔8300米营地的消息,却让所有人都把心提了起来:“这里的风太大,路根本看不清,没有办法出发,没有办法出发!”

指挥部的气氛骤然紧张,过了好一会儿,总指挥终于下达指令:“在原地待命。”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待命,就是好几个小时。所有人都再次紧张起来,不知出现了什么变故。终于从前方传来消息,8300米突击营地外面狂风大作,吹得漫天飞雪,以至于连路都看不清,根本无法出发。

直到凌晨3点半,又传来消息:风小了一些,道路能辨清了。“再不能耽搁了,必须出发了!”第一批冲顶队员在队长小嘉布带领下,顶着月光,出发了。

“我们已经登上来了”

图片

5月22日早晨,旭日映红珠峰,薄薄的旗云轻柔地挂在珠峰的山顶。但这实在不是好兆头,旗云一般与风为伴,风是登顶的大敌。中国科学院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队释放的无线电探空气球传回的数据显示,当日风速最小的时间为中午12点,风速为16.2米/秒,气温为零下29.9摄氏度,风速依然大于15米/秒的登顶安全数值。

登顶队员们在大风中艰难地向上攀爬。8时,冲顶队员们已经攀登了4个多小时,山下的人们也同样焦心了4个多小时。随着天光大亮,山下的人们已经架起了高倍望远镜和经纬仪,从镜头中紧紧跟随着冲顶的队员们。虽然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小黑点,但是大家还是都想看一看队员们到哪儿了。

8时40分,从望远镜中看到,队员们已经聚集在第二台阶了。第二台阶是冲顶路途中最困难的一段,是一截直上直下的梯子。9时40分,望远镜中的黑点终于往前跳动了。“越过第二台阶了!”山下的人一片欢腾。

9时56分,温度开始回升,风力也逐渐变小。所有队员都通过第二台阶,第一名队员距离峰顶大约还有15分钟左右的行程,通过望远镜看,他的步伐轻松。上午10时,阳光普照大地,天空湛蓝,万里无云。科学家们再次施放气球,数据竟然大为好转:风速已经降到每秒15米,大约7级左右。望远镜里的小黑点逐渐接近峰顶了,大本营的人们在默默等待。

“我们已经登上来了!”11时08分,随着步话机里传来队长小嘉布不太清晰的声音,珠峰大本营一片欢腾,彻夜未眠、焦急等待的人们长出了一口气,登顶终于成功了!

决定性胜利

当人群中传出欢呼声时,登山总指挥立刻下达了指令:“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请立刻安装觇标。”

的确,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山,只有获得了峰顶的测量数据,才能算是成功。

11时40分,用于珠峰登顶测量的觇标还没有竖起来,GPS天线也没有打开,也没有得到冰雪雷达测深仪开始工作的消息,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

从指挥部里的望远镜里看到,登山测量队员登顶之后,很快在20多平方米的顶峰开展了紧张的测量工作。他们首先对峰顶的氧气罐、绳索等杂物进行了清理,在完成仪器设备保温处理后,11时38分,冰雪雷达探测仪和装在上面的GPS接收机开始工作。接着,队员们在峰顶雪面高处安装、竖立觇标。11时50分,红色的金属觇标终于在地球之巅立起来了。在位于海拔5200米到6300米之间的6个交汇测量点几乎同时发现目标,步话机里传来动听的声音:“东绒发现觇标,西绒发现觇标,中绒发现觇标。”欢呼声顿时响彻山谷,大本营成了欢乐的海洋。

11时59分,登山测量队员开始拖动雷达探测仪,探测珠峰顶部的冰雪厚度,这也是我国首次在珠峰高程测量中利用先进的仪器测量峰顶冰雪厚度。12时18分探测结束,有效记录38分55秒数据。GPS观测于12时19分结束,有效观测时间35分38秒。

12时15分,根据珠峰大本营登山指挥部的指令,登山测量队一行从峰顶开始下撤,当晚分别下撤至8300米、7790米和7028米营地。5月23日,大部分人员下撤至7028米营地和6500米营地。

6个交会测量点上,近20名测绘队员早已严阵以待。从这6个点上都能看到珠峰峰顶,当期盼已久的觇标出现在经纬仪镜头里时,对讲机传来测量总指挥的命令:“峰顶交会测量开始!”刹那间,多台测量仪器开启,千百条数据录入系统。但收集了几组数据后,峰顶的觇标突然失踪了!各观测点都说看不见觇标,有人怀疑觇标被风吹倒,而此刻登顶的所有队员已经下山了。

对讲机中不停传来各观测点的队员们找寻觇标的对话声,话语间充满焦灼。终于,传来队员张仲宁的声音,告诉大家他的测距仪返回了信息,获得了新的数据,这说明觇标还竖立在峰顶。大家终于松了口气。

珠峰峰顶交会测量5月2 3日晚上结束。“两天来天气适宜交会测量,6个峰顶交会测量点的数据采集状况良好,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峰顶测量数据。”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总指挥张燕平说,“22日竖立在峰顶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一直十分牢固,天气状况也比较理想。6个交会测量点平均每个测量点都获得了超过20组的高质量数据,4个点的测距高程测量获取的数据数量也超过设计要求。”

5月24日凌晨,装载着宝贵数据的珠峰峰顶测量关键设备GPS接收机和雪深探测雷达,经过37小时不间断传递,送达珠峰大本营。测绘专家立即对GPS数据和雪深探测雷达数据进行了下载分析,发现获取的数据量超过设计要求的20分钟以上,达到40分钟,数据质量良好。这标志着2005珠峰高程复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作者系原中国测绘宣传中心副主任、中国测绘报社副社长,高级记者。2005年作为特派记者前往珠峰地区,全程跟踪报道2005珠峰高程复测。)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