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 >团体会员动态
以自然资源“一条链”加固全数据要素安全防护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中国不动产》杂志   2025年第07期 ,转自:天耀宏图公众号     作者:陈志刚 陈菡 / 文      浏览:42次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为进一步实现自然资源数据跨部门、跨层级、安全可信的管理传输和应用服务,加速推广区块链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应用,探索实践自然资源数据生产、利用、监管全生命周期链上存证,形成全国自然资源数据“一条链”(全国“1+31+N”自然资源区块链管理平台)安全生态,夯实数据要素流通安全底座,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从“数字化”向“数智化”“数治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支撑数据安全可信的融合逻辑

自然资源数据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以及房屋等200余种类型,涉及国家安全、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命脉。当前,数据跨境流动加速、境外攻击风险升级,传统中心化管理模式难以应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安全协同需求。因此,有必要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全国自然资源数据要素可信交换生态,打破传统中心化管理的协同壁垒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自然资源数据要素安全可信共享,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整体性与协同效率。(如表1)

图片

表1  区块链技术在自然资源数据体系建设中的安全应用

自然资源数据安全的实践验证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自然资源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围绕区块链技术在不动产登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信息及国有建设用地供地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技术探索验证和试点应用建设。

全国不动产登记区块链建设。2019 年,自然资源部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基于区块链的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应用服务和试点建设项目,并在上海、海南、广西、内蒙古等地联调测试和推广应用,开展不动产登记可信库建设,初步建成跨层级、跨系统的全国“1+31+N“不动产登记联盟链,研究制定不动产区块链标准规划5项,形成“多方写入、一数一源、权威公信、安全可靠”的全国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可信应用服务体系。截至目前,累计上链存证3900余万条,电子证照(证明)上链200余万本(份)(如图1)。

图片

图1  全国”1+31+N“ 不动产登记区块链总体架构图

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选取的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西、湖北、广东等12个省份试点地区已基本完成不动产区块链搭建工作。今年河北、山东也积极响应试点工作,搭建省级不动产区块链并开展试点应用。另外,甘肃、广西、广东广州、湖北武汉等5个地方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的跨省抵押、司法查封等创新场景,为不动产登记工作提质增效开辟了新路径、新方法。

2024年5月,自然资源部持续开展区块链在不动产登记领域试点应用建设,明确要求持续开展省级不动产区块链及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可信库建设工作。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信息上链管理。2023年11月,自然资源部基于国家级不动产登记区块链平台开展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合同存证,将合同填报、电子签章、合同赋码等操作进行过程上链,在合同正式生成后进行哈希计算,完成合同签订闭环的上链,为全国范围内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确保交易信息可追溯、操作流程透明化,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注入新动能(如图2)。

图片

图2  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信息上链管理业务流程图

国有建设用地供地信息链上存证。自然资源部持续扩展应用范围,将量级在百倍以上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结果信息进行区块链电子存证,采用“链上存证+链下核验”双轨机制,所有供地信息经哈希值加密后同步至部级主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且可追溯,逐步建成全国统一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信息“数字账本”,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向数字化、透明化、规范化发展。

成果验证自然资源“一条链”

经过6年的探索实践,自然资源部验证了区块链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的价值,初步形成了适应自然资源生态需求的多架构可信服务技术体系,累计存证1亿多条、电子证照3000多万本,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经验和成果,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完成了全国“一条链”的技术架构探索。全国“1+31+N”不动产登记联盟链架构体系实现自然资源数据实时上链共享,数据权威且不可篡改。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数据标准化的独特优势,解决了自然资源数据跨区域、跨系统不兼容问题,为跨省通办建立了可信通道。

建立安全可信的互联互通技术机制。例如不动产登记业务,通过与住建、税务、公安等业务协同部门的信息上链,通过加密技术、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创新手段,实现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的身份、过程、数据等共享协同互信,可以减少认证核对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业务办理,提升监管水平。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自然资源数据透明度显著提升,这不仅规范了业务办理流程,还增强了监管机构对业务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能力。业务的相关数据和办理进度实时上链,监管机构随时查看业务办理状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操作,确保业务办理的公开和透明。

打造“管、用、鉴”三位一体的可信应用环境新模式。首先,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对自然资源数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其次,不动产登记、土地交易等业务流程上链,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公众线上进行业务申请、查询和办理,带来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服务体验。最后,自然资源部门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自然资源数据进行存证和验证,确保数据真实和有效,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自然资源“一条链”构建路径

笔者建议,自然资源部及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搭建自然资源“一条链”,持续探索内外部可信场景,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推动自然资源管理的高效化、精准化和可持续发展。

完善标准体系。首先,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区块链数据的法律效力、责任归属以及隐私保护等关键问题,为区块链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其次,充分利用已有的不动产登记区块链标准规范建设经验,逐步打造统一的自然资源区块链标准规范体系,涵盖平台建设、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数据传输、数据应用等多方面,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区块链平台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从而达成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优化技术架构。围绕“两统一”核心职责履行,自然资源部以业务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持续扩大区块链技术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技术验证和应用场景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作为信任基石,搭建自然资源“一条链”,建设全要素可信数据库,确保一数一源,多方维护、交叉验证、全网一致、权责清晰,为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登记、流转、交易等全流程管理提供可信数据支撑,为自然资源领域更高效、更准确和可持续的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1 基础设施配备

依托政务云、自然资源云等现有云资源,按需配备计算、网络、安全、算力资源,保障平台运行。 

02 全要素可信数据库建设

将现状、规划、管理、人口、社会经济数据等核心数据完成数据收集、清洗、标准化,构建元数据体系,进行脱敏加密,开发智能合约,分批次迁移数据,验证迁移结果,分类型分批次建成全要素可信数据库,并开展上链后管理与维护。

03 “一条链”搭建

以自然资源部主节点为核心,连接31个省级区块链子节点及N个相关部门子节点,建成全国“1+31+N”全国自然资源区块链管理平台,形成全国性区块链网络。建立内外协同体系,在自然资源系统内部推动部、省、市、县各级自然资源数据的联动协同,实现内部数据在调查、登记、规划等业务中的可信共享;同时,在自然资源系统外部建起跨领域可信共享生态,推动自然资源数据在政务协同、社会应用层面的可信流通,提升跨主体数据共享效率与协同治理水平。

04 场景探索

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全国自然资源数字化、价值化,为地籍调查、国土空间规划、不动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业务提供可信数据支撑(如图3)。 

图片

图3  自然资源“一条链”总体架构图

内外部可信场景持续探索。可基于“一条链”持续探索内外部可信场景,赋能多部委联办、跨部门多层级通办。

内部安全可信场景探索

区块链作为连接“数据孤岛”的桥梁和打破“数据烟囱”的工具,可将自然资源“一条链”上的数据从不动产登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扩展到地籍调查、用地审批、土地供应、权属登记、征地拆迁、土地储备、执法监察等全生命周期业务环节,形成完整、透明且不可篡改的数据链,作为自然资源部门的内部公共账本。每个审批环节可将成果上链,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调用其他环节的材料信息,实现全网共识、过程透明和权责清晰,推动更多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理和智能审核,构建自然资源系统内部跨区域、跨层级的多元异构数据融合、共享的安全可信新生态。

外部安全可信场景探索

自然资源与外部机构可以全要素可信数据库为基础,共同组建业务协同联办联盟体系,制定业务协同规则,建立数据流转的可信通道,打破多部委协同联办信任壁垒,使数据使用流转过程中的权责更加清晰,提升自然资源和业务联动部门的协同效率,提高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最终搭建自然资源对外数据融合联办的安全可信新生态。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