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中心 >媒体声音
侯妙乐:测绘遥感新技术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生
发布时间:2025-09-26     来源:新京报     浏览:119次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在故宫大高玄殿举行。作为参会嘉宾,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以“实景三维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题,展示了文化遗产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实时互联互智互通。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以“实景三维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题进行了现场分享。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侯妙乐表示,尽管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也不可永生,但我们可以利用测绘遥感新技术重建数字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生。除了希望文化遗产能够在数字世界永生,人们还想搞清楚文化遗产因为何种原因,何时何地产生,文化遗产身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跟社会和环境变化有何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实景三维文化遗产。

那么,什么是数字文化遗产呢?狭义的数字文化遗产是指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结果,包括图像、视频、音频和模型等文物数字资产;广义的数字文化遗产则是指综合利用测绘、地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信息留取、处理、管理及应用等集成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分析、服务和应用系统四部分。

侯妙乐指出,满足立体化、真实化、实体化、实景化是数字文化遗产迈向智能化分析的关键。文化遗产跟时空信息高度相关,具有多源、多尺度、多维动态的时空特性,可对文化遗产宏观赋存与景观环境,中观本体状态及微观特征进行表达、描述。在数字世界模拟文化遗产在不同时序的状态、行为、性能与活动需要满足立体化、真实化、实体化的文化遗产模型支撑,“文化遗产的三维建模与应用仍然面临立体化不足、真实化欠缺和实体化有限的挑战。”

侯妙乐说,现在文物数字化行业所生产的三维模型不能交互管理、无法动态推演、难以有效时空赋能。文物数字化行业亟须实景三维技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工作组组长陈军院士指出:实景三维是将多维现实世界中自然和人文现象数字化,形成立体化、实体化和实景化的三维信息产品。用好实景三维技术,可以更好地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赋能。”对此,侯妙乐进一步解释说,“实景三维文化遗产可提供立体化、实体化、实景化的文化遗产三维信息产品,可在三维数字空间中对文化遗产进行观察、量测、分析及模拟。将云文化遗产变成可定标、可量化、可计算、可管理、可利用的时空数据空间,用时空数据说话,在三维空间研判,靠时空知识服务,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在这里,侯妙乐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数字化与虚拟修复工作实践为例,在近20年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数字化与虚拟修复工作实践中,为了能更智能化找到虚拟修复依据,前提就是具有时空语义信息的实体化模型。

据侯妙乐介绍,她所在的团队与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所在的团队一起,尝试兼顾不同需求(考古、保护、利用)建立多层次细节的石窟洞窟语义模型。近五年来,该团队也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研究馆员张涛所在的团队一起探索中轴线文化遗产点(以地祇坛和万宁桥为代表)实景三维构建和数字复原,并思考和尝试如何让实景三维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文物预防性保护。此外,侯妙乐所在的团队,在北京学者李爱群和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的带领下,面向古建筑虚拟修复和安全评估,进行崇善寺和悬空寺实景三维构建的试点工作。

在对侯妙乐的采访中,侯妙乐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文化遗产的出现,如何才能将其中的故事留存下来,表达出来?这需要多维动态模型。实景三维数字产品,可以有效支撑文化遗产的诞生,支撑它所有的故事,以及它的未来,而这正是她在发言中所说的“可定标、可量化、可计算、可管理、可利用的时空数据空间”。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