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上演了一场特殊的“中国专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主任陈军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的专场活动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如何利用时空信息推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两周后,在浙江德清举行的第二届时空信息赋能数字生态文明研讨会上,陈军院士做了自然资源“一张图”支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报告,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可持续发展与数字生态文明的交汇
当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历史长河中交汇,一场深刻的文明转型正在发生。2015年,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共同签署《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消除贫困、保护地球、确保繁荣的17项目标。两年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范式。
“这两者在理念内核上高度一致,旨在推动社会、经济、环境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陈军指出。但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者并非平行关系,生态环境制约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影响经济效率。就像俄罗斯套娃,最外层的生态边界决定着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空间,是一种强可持续发展观。
当2023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战略时,时空信息技术的基石作用由此凸显。它不仅是认知自然的“慧眼”,能精准“摸清家底”、动态“掌握变化”,更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巧手”、实现系统调控与协同治理的“智脑”。像电力之于工业革命,时空信息正在成为数字生态文明的新型基础设施。运用时空信息、时空认知、时空思维,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的精细化、智能化治理,已成为时代必然。
“一张图”的三层架构
提及“一张图”,人们常误解为简单的地理底图叠加。陈军院士澄清,其深层内涵在于三重维度:数字化描述——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精准映射;空间化集成——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时空化孪生——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核心业务。这一定位使“一张图”区别于传统地理信息系统,跃升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时空操作系统。他详细介绍了“一张图”的建设方案及其架构。
数据层,汇集多源数据。以统一的地理底图为基础,关联和集成多类型、多时相、多尺度的自然资源、国土空间及社会经济信息,构建覆盖地上地下、室内室外、陆海一体的时空本底。
信息层,即时空计算平台。基于分布式共享与应用开发环境,建立多级联通的 “一张图”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数据动态汇聚、信息协同处理,提供数据精准供给、信息动态推送、共性功能复用等功能,能够向政府和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时空计算服务。
知识层,即业务化应用系统。针对核心业务需求,构建耕地保护、用途管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资源督察、空间规划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知识赋能的管理决策。
未来,“一张图”将通过数字赋能、平台服务、知识监管,彻底解决自然资源底数不清、标准不一、横向纵向衔接不够的问题, 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数据融合与业务协同。
“一张图”建设的四大核心任务
陈军院士指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建成了覆盖较全、尺度多元、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信息资源和数字中国的地理空间基石,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天地图以统一标准整合各级可公开基础地理信息,提供服务接口、前置服务等底图服务,成为政务信息化的权威空间平台。2018年以来,自然资源三维数据库、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景三维中国等重大工程成效卓著。然而,高质量发展对“一张图”的内容深度、技术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仍面临着高质量时空信息供给不足、高层次时空分析能力欠缺、高水平时空赋能手段缺失等挑战。陈军院士提出破局之道——
打造“一张图”信息基础设施。通过“一张图”时空信息网,广大用户可以像使用水电般便捷地获取数据与服务,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
构建“一张图”技术支撑体系。针对全面动态感知、系统精准认知、全域智慧管控的共性技术需求,利用对地观测、空间定位、时空大数据、语言大模型等最新技术,构建“一张图”技术支撑体系。
建设协同化业务工作系统。根据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按照“四个融合”的要求,研发各项业务系统,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工作,加强业务流、数据流和控制流的分析、优化与重构。
塑造“一张图”数据生态。针对标准不一致、共享不畅通等问题,开展自然资源数据要素治理,打造自然资源可信数据空间, 促进数据跨层级、跨地域的高效传输、有序调度、合规流通,让数据在部内外各单位流起来、用起来。同时,破解数据安全使用的难题,该保的保住,该放的放开,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然资源数据要素价值。
“一张图”赋能数字生态文明
陈军院士表示, 自然资源“一张图”作为核心时空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生态文明的时空信息底座,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准、动态、可溯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分析服务。同时,数字生态文明的实践不断丰富“一张图”的内涵并验证其价值,是“一张图”的核心应用场景。
支撑数字化治理,迈向智能决策。随着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管理决策部门正依托多源时空信息,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挖掘决策管理需要的时空知识,辅助其对决策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从而优化决策目标,完善决策流程,提升决策质量,评估决策效果,使被动式、粗放式、经验式的时空问题处理升级为主动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时空智能决策,破解“数据既多又少”“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后知后觉,被动应对”等难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开辟实景三维经济新业态、新赛道。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与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推力,数字经济正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驱动产业链全要素数字化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实景三维经济新业态、新赛道由此开辟。低空经济同样渴求先进实用的三维导航地图,如同地面交通依赖电子导航一样,实现路径规划与精准定位。
支撑联合国2030议程,贡献中国方案。借助联合国国际平台,发挥中国优势,整合自然资源系统内外资源,创造并提供全球地理信息公共产品,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体系。2025年,恰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及2030议程中期评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湖州正在开展全域综合监测评估工作。作为数字生态文明的县域典范与生态资源富集区,湖州正从生态产业化、经济生态化、治理数智化维度,运用时空数据生动讲述中国生态文明的地方实践故事。
陈军院士强调,随着2025年自然资源部强力推进“一张图”建设,其战略意义已超越技术范畴:狭义而言,是将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数字化;广义而论,是将数据流、业务流相融合,是跨层级、跨专业协同工作的革命性平台。这不仅是构建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体系的迫切需求,更是为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筑基立柱的关键之举,亦将助力中国在国际舞台提升话语权,抢占发展先机与制高点。其建设贯穿“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全链条,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加强整体谋划,优化顶层设计,抓好组织实施。
自然资源“一张图”以“数字经络”畅通“生态血液”,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量化、可管控、可运营的数字化资产。随着实景三维、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与“一张图”深度耦合,数字生态文明正从“可感知”走向“可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