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党建品牌“甬城慧星”引领下,特色子品牌之一——“巡天遥看甬山河”积极发挥支部专业特长,专注遥感知识科普传播。同名专栏“巡天遥看甬山河”由支部精心策划,与该品牌一脉相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分享专业的遥感技术,通过深入浅出的知识分享,生动践行“慧聚初心、星耀使命”的党建内涵。让我们随“巡天遥看甬山河”一同启程,在探索科技创新的征途中,共同感受党建引领下知识共享的深厚力量。本期专栏,我们将带您从卫星的视角,回望宁波过去25年来自然环境质量的变化,感受科技如何赋能绿色未来。
一、遥感“慧眼”,洞察自然环境脉动
遥感技术,如同“天上的慧眼”,能在高空洞察城市肌理的细微变化,把人们口中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环境指标,推动环境保护从“感性认知”迈向“科学决策”。近期,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借助多光谱卫星影像数据,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地指数(WET)、干度指数(NBDSI)和热度(LST)等关键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客观确定各指标权重,有效避免了人为设定带来的主观偏差,显著提升了评价过程的科学性与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遥感自然环境指数模型,系统评估并动态监测了宁波市近25年来的自然环境质量演变。借助卫星视角,不仅能够感知植被覆盖的疏密、湿地的分布、地表干湿特征及热场变化,还能全景式洞察城市自然环境的整体健康状况,为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支撑。
二、数据为轴,见证宁波自然环境格局演变
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至2025年间,宁波市自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区域差异依然明显。其中优良自然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山区,如奉化、宁海、象山等地,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地形起伏多样、生态系统完整,是宁波的“绿色心脏”和“生态屏障”;而中部、北部及东部沿海区域,因受城市扩张、产业布局和土地开发等影响,不透水地表比例较高,自然环境压力相对较大。

监测数据显示,宁波优级自然环境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21.5%提升至2025年的30.9%,自然环境“高质量区”呈现扩张趋势。尽管整体优良比例从56.7%略微降至52.6%,但在城市化加速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宁波通过有效地生态保护措施,依然实现了自然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这表明,宁波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底线,持续推进城市绿色转型。
宁波市2000-2025年自然环境质量等级面积占比统计图
三、智慧赋能,推动环境治理精细化
遥感监测成果不仅勾勒出宁波自然环境质量的“全景图”,也为未来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施工图”。基于数据的深度挖掘,有助于洞察环境质量与城市发展之间的潜在规律,为宁波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实现更精细、更前瞻的生态治理提供支撑。
环境保护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当前市测绘遥感院正依托卫星、航空与低空多载荷协同观测体系,构建覆盖全市的“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从“定期评估”向“实时感知”的跨越,动态掌握森林资源、水体分布、湿地变化和城市热岛等要素的时空演变,为自然资源监管、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修复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未来,市测绘遥感院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入推进高分辨率影像智能处理、遥感智能解译与遥感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攻关,打造更多“看得见、用得上、信得过”的遥感数据产品,让科技成果更好服务政府决策、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携手绘就美丽宁波的绿色新图景。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